于是,每逢春節便用傳說可以“驅鬼避邪”的桃木,制成一寸余寬、七八寸長的木條,上面寫上“滅禍降福”之類的吉祥話,然后把它釘在大門兩旁。這種木條就是人們所說的“桃符”。
公元964年,五代后蜀國君孟昶,在春節時要翰林學士作詩句題寫桃符。辛寅遜受命為他寢室門的桃符題詩。
辛寅遜擬出詩句后,孟昶不甚滿意。于是他便親自寫了一聯詩:
新年納余慶;
佳節號長春。
這兩句詩,對仗工整,含義明了,而且首尾二字連起來便是“新春”,與春節的氣氛相符。兩句詩各寫在一條桃木板上,一左一右,嵌綴在孟昶的寢室門旁。
孟昶題寫的這一聯桃符詩句,被公認為我國的第一副春聯,自此春聯便正式誕生了。
公元965年,后蜀為北宋所滅。孟昶歸降了北宋,被封為秦國公,當年死去。但是,他首創的春聯習俗,卻延續至今,大約有一千多年了。
說明: 部分文章源自網友投稿或網絡轉載,如有不妥請告知站長,我們將在24小時內修改或刪除,站長郵箱:694306323@qq.com
如果您有故事想與我們分享,也歡迎給我們投稿,請將稿件發送至編輯郵箱:694306323@qq.com,感謝分享!